第一算命网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老黄历

除夕夜还叫什么名字,除夕守岁的俗名是

时间: 2024-04-20

除夕守岁的俗名是

有一个传说为“守岁熬年”。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,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,每到除夕之夜,人们把“年”肆虐的这一夜,视做关口来熬,为消磨时光,一家人团聚交谈,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。时间长了后,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。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。传说邪魔、瘟疫病毒害怕灯光、火光,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,放鞭炮等,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。

除夕,即辞旧岁,一切民俗活动的目的在于除旧布新、驱邪辟祟,除贴春联外,还有祭神祀祖、祈福纳祥、吃年夜饭、守岁、接年等民俗活动。除夕祭神除了祭祀天地和诸大神外,还有财神、宅神、路头神、田神、蚕神等。祀祖,即祭祀自己的先祖先宗,另外,还不忘祭祀孤魂野鬼,既表示慰问,也是防其作祟。祭神祀祖源于对神话神祖的崇拜。相传远古之时,“年”是一种深居海底的怪兽,每逢除夕,它就上岸来吞食牲畜、伤害人命。因此,除夕这一天人们就逃往深山,以避“年害”。有一年除夕,一位白发老者没有随众人逃往深山,而是留在了村里。当“年”进到村口发现家家门上的红对联时,就浑身战栗……

春节俗称年,既是具体节日的指称,即正月初一,也是一个时段的指称,即春节期间。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习惯,春节期间是从腊月初开始,直到来年正月底才结束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,也是规模最大的节日。春节里的很多习俗都源于古老的神话。

除夕的来历是什么,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除夕的?

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,又叫年三十.有一种传说: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,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,后来,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,于是年三十晚上,家家户户贴红春联,燃放爆竹,来驱除夕兽.以求新的一年安宁.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,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. 除夕 年三十,也就是"除夕"。

这天,是人们吃、喝、玩、乐的日子。北方人包饺子,南方人做年糕。

水饺形似"元宝",年糕音似"年高",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。 除夕之夜,全家人在一起吃"团年饭",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。

吃团年饭时,桌上的"鱼"是不能动的,因为这鱼代表"富裕"和"年年有余",象征来年的"财富与幸运",它属于一种装饰,是碰不得的。 关于年的由来,还有一个传说。

相传在远古时候,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。这种猛兽叫"年",它捕百兽为食,到了冬天,山中食物缺乏时,还会闯入村庄,猎食人和牲畜,百姓惶惶不可终日。

人和"年"斗争了很多年,人们发现,年怕三种东西,红颜色、火光、响声。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,门口烧火堆,夜里通宵不睡,敲敲打打。

这天夜里,"年"闯进村庄,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,听见震天的响声,吓得跑回深山,再也不敢出来。夜过去了,人们互相祝贺道喜,大家张灯结彩,饮酒摆宴,庆祝胜利。

为了纪念这次胜利,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,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,电灯笼,敲锣打鼓,燃放鞭炮烟花;夜里,通宵守夜;第二天,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。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,就成了"过年"。

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"压岁钱"。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,并关上大门。

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"接财神"。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。

除夕夜的灯火,通宵不熄,俗称"光年"。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,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,如苏州、北京、台湾等。

苏州的除夕守岁时,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。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,传到千家万户时,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。

无论春夏秋冬,每日半夜正交子时,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,民间称为"分夜钟"。这口钟,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。

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,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: 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 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
现在,每年除夕,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,击钟以分岁。姑苏城乡,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,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,报导一年的开始。

千家万户,听到钟声,爆竹齐鸣,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。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,祭祖、接神、接灶。

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,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。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,铺上芝麻秸,全家人都去踩,叫"踩岁",取长命百岁的意义。

除夕通宵灯火齐明,人们辞岁守岁。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,人们尽情的娱乐。

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,而叫"过年日"。午后,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。

到了晚上,合家焚香叩拜,然后对长者辞岁。接着是"围炉",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,一家人围坐一桌,桌上摆满菜肴,桌下放置火盆。

"围炉"为除夕带来高潮,远在他乡的游子,除非万不得已,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。年夜饭后,便高燃蜡炬来守岁,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,不能早睡,坐得越久,长辈得富寿越长,这是表示孝心。

除夕夜的典故

相传,古时候的人们害怕黑夜的来临,因为夜幕下有很多恐怖的东西,如豺狼虎豹、鬼魅怪兽。

其中有一个怪兽尤为恐怖凶猛,它会在冬天太阳下山后出没,捣毁村庄、祸害百姓,它的名字叫“夕”。我们的祖先们非常惧怕怪兽“夕”,因此,那时候的人们就把日落叫做“夕”,寓意太阳西下后,“夕”就要来了。

毫无招架之力的村民们只好在“夕”到来前四处逃散或躲往深山,逃不掉的村民就求灶神。灶神听到了人间疾苦,就将此事上报天宫,希望天上有神仙能除掉“夕”兽。

可能是那时的神仙都比较忙,加之“夕”兽来历不明,没有神仙愿管此事。此时候灶神的小孙子(另一说法是神农的小孙子),名叫“年”的小神仙,初生牛犊不怕虎,从众神中站了出来,愿意下凡除掉“夕”兽。

于是在深冬夜里,“年”手里拿着从爷爷借来的神器:火符和红绸缎,来到了人间,与正在村里肆虐的“夕”兽大战,一直打到大年三十夜。“年”将“夕”逼到一堆竹竿,然后用火符点着了竹竿,竹子燃烧后火光冲天“噼啪”爆响,“夕”兽非常害怕。

“年”神终于明白“夕”兽害怕“爆竹”,于是,带领着村民个个手里拿着燃烧的竹子来烧夕兽,“夕”被点着了,哀嚎一声,回了东海。

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为什么

中国知名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,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“团年”或“合家欢”,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,所以又称“分岁”。

在古代,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、驱邪、健身的作用。因此,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,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,为了这个团圆,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,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,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,摆一双筷,表示全家团聚。

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,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。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,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、余粮,一切都很宽裕。

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,表示阖家团圆。曹保明介绍说:“根据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。

”关东老百姓始终有“穷过年,富过年,不吃饺子没过年”的说法。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,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,围绕饺子的起源,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,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(零点)吃,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,并世代相传至今。

除夕夜还叫什么名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