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算命网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老黄历

除夕立春有什么用,除夕我们干什么

时间: 2024-04-26

除夕我们干什么

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、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,围炉吃年夜饭,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,但不可吃完,以象征「年年有余」。年夜饭吃完,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,小辈依次拜年,拜年时发给压岁钱,通常发完压岁钱,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,不管赌不赌钱,一般都要守岁,守到夜里十二点,鞭炮一放,新的一年正式开始。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「抢头香」。

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,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,在神前供上甜料-红枣、冬瓜、糖、花生糖等糖果,并烧金纸一同祭拜,天亮时,把春联贴在门上,点蜡烛和烧香,以清茶、甜茶、花生糖、蜜

初一禁食菜汤和甜粿

初一早上要吃素菜,及不吃荤也不煮,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,不喝菜汤,只能饮冰砂糖茶,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,出外旅行会遇大雨,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。元旦也不吃甜粿,初二才能吃,油稞要在锅中煎,台湾有句俗谚云:「煎赤赤赤」,赤有贫的意思。

□家中垃圾的处理

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,要集合在一起,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,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。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。

■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,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,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。另有一说,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,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,担心女子嫁出去后,遇到恶婆婆,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,故有此习俗。初二,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,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,再分送红包给他们,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。如果家中有弟妹,当然有要分赠红包。所以每年正月初二,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。

立春是否有放鞭炮的习俗?为什么?

无论是过年过节,还是结婚嫁娶,进学升迁,以至大厦落成、商店开张等等,只要为了表示喜庆,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。

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曾经这样记载,正月初一,鸡叫头一遍时,大家就纷纷起床,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来逐退瘟神恶鬼。

当时没有火药,没有纸张,人们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,这当然是迷信,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。 到了唐朝,鞭炮又被人们称为“爆竿”,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,连续发出爆破之声。

南昌诗人来鹄的《早春》诗句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亭犹聚爆竿灰。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。

后来,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,发现硝石、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,于是发明了火药。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,声音更大,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
北宋时,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,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,改名“爆仗”,后又改为“鞭炮”。春节的传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,又叫阴历(农历)年,俗称“过年”。

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

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。古代的春节叫“元日”、“元旦”、“新年”。

辛亥***后,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。

然而,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,除汉族外,还有满、蒙古,瑶、壮、白、高山、赫哲、哈尼、达斡尔、侗、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。 春节的传说 相传,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。

“年”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除夕才爬上岸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因此,每到除夕这天,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,以躲避“年”兽的伤害。

有一年除夕,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。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,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并劝他快上山躲避“年”兽,那老人捋髯笑道:“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,我一定把‘年'兽撵走。”

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,乞讨老人笑而不语。 半夜时分,“年”兽闯进村。

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: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“年”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。

将近门口时,院内突然传来“砰砰啪啪”的炸响声,“年”浑身战栗,再不敢往前凑了。原来,“年”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。

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“年”大惊失色,狼狈逃蹿了。

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

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“年”兽的办法。从此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;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

初一一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

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。其中,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,已逐渐被淘汰,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,像贴春联、贴年画、贴“福”字、剪窗花、蒸年糕、包饺子、燃爆竹、除夕守夜、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。

我国最早的春联,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,它和燃爆竹一样,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,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。

贴“福”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,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“福”字,故意倒贴在门、窗、家俱上,取其“福到(倒)了”之意。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,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。

除夕晚上,与家老小熬年守岁,欢聚酣饮,共享天伦之乐,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。待第一声鸡啼之后,新的一年开始了,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,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,然后走亲串友,相互道贺祝福。

此时的神州大地,处处闪光溢彩,从初一到十五,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、祥和、文明的节日气氛中。

春节和立春有关系吗

关于立春前后过年,在民间说法还是颇多的,春节作为正月初一,新年新气象一元复始的开始,也是我们传统的最大的节日,春节和立春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,所以在民间对于立春在春节的前和后,还是有很多种的说法,很多也是作为预测来年的年景之用,在过去靠天吃饭的,没有比好年景在重要的事情了,而立春的早晚对于来年的天气确实有很大的影响。立春和春节有什么关联呢?

无春年:立春在春节之前,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是无春年,要看去年和明年在全年之中是否有立春,像今年是在大年三十立春,而明年的立春则是在正月的初四立春,我们今年就是两头无立春,也被称之为无春年,寡妇年,流年,黑年等等诸多的说法,尤其是在民间还认为无春年是很不好的一个年景,尤其是还有一些地区在无春年有不宜结婚的说法,其实这些都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和道理的,无春也是少立春的意思,寡也是少的含义,原来称之为寡年,不知道后来怎么回事,慢慢的被叫成了寡妇年,其实这个跟寡妇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,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已。

单春年:也就是在全年之中,只有一个立春,在去年或者明年的立春都不在年份之内,像去年的立春比较早,是在腊月十九就已经早早的立春,因为没有过正月初一,这个腊月立春是属于前年的,而不是去年的,而今年则是在大年三十赶上了立春的尾巴,去年是一个单春年,也是立春在岁尾,是一个单春年。

两头春:距离我们最近的双春年是2017-2018年,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,一个在岁首一个在岁尾,其实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自然规律,一般是按照19年为一个周期,只要是农历日期一年之中包含25个节气的,自然是双春年,也就是有两个立春,有双春年之后必定有无春年,按照这些规律,双春年和无春年是各有七年,而单春年是只有五年,这些也是我们农历的闰月和节气的变化所造成的自然现象。

其实不论无春年、双春年、单春年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,对于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年景并没有太大的影响,只不过在民间对于立春的早晚还有在春节的前后,说法还是颇多的,这也是过去对于年景的期盼。

除夕立春有什么用